2022年全球这些航天大戏“给你好看”
栏目:半岛体育彩票 发布时间:2022-09-17 04:03:34
 近日,中国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此外,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近日,中国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此外,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按计划,美国还有3枚小型探测器会在今年登陆月球,对月面4G通信等技术进行验证。在整个阿耳特弥斯计划中,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术验证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是NASA动员商业力量向月球运送货物与科学仪器的项目落地,属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外,同样是为重返月球探路,NASA还将在今年3月发射轨道验证立方星。

  俄罗斯也渴望重返月球。其计划今年发射的“月球-25”,将成为俄罗斯/苏联自1976年以来首个着陆月球的探测器。1970年到1976年间的3次采样返回任务中,苏联共带回301克月球样品。但这一次,新的月球探测器不会返回地球,而是携带30千克的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通过挖掘、采样的方式对月面永久冰冻层里的水进行研究。“月球是我们未来10年计划的中心。”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在2021年3月宣布。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将发射其第三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月船三号”将携带5种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2008年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器环月飞行一年之后,由于故障提前结束工作。2019年发射的“月船二号”原计划在月面软着陆,但着陆器最终坠毁,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总结说该任务90%—95%都是成功的,只有最后着陆器失联部分的5%失败了。

  日本公司ISpace历经2008年以来的团队重组、合作伙伴更替、系统方案修改和运载工具变化后,终于要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在日本传说中意为“白兔”的Hakuto-R了。这一着陆器高度超过2米,内置一辆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战》小机器人的迷你探测器,搭载了仅有58厘米高的阿联酋首个月球车“拉希德”,将对月壤开展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射的“飞天号”虽然轨道器失联,但也让日本成为了第三个实现环月探测的国家。而韩国计划在今年8月向月球轨道发射的“探路者”探测器,有望成就韩国的第一次地外探测任务。

  21世纪以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在全球掀起。无论独立自主或多方合作,月球探测的先行者和追随者们都在设计、执行着各自项目,并以新的地月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与地球相伴万亿年的卫星,月球将在2022年见证多国的探索活动,它既是人类认知宇宙的重要窗口,也是通往更远深空的驿站。

  载人登火的想法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但直到今天,红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记仍然还是无人探测器。火星探测每26个月迎来一次发射窗口期。因为伞降系统、飞行软件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原本要与中国、美国、阿联酋在同一季节启程的欧洲—俄罗斯联合任务错过了窗口期,就这样顺延到了2022年9月。与大多数火星任务一样,它将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以寻找生命痕迹。与前辈们相比,这次任务于火星地表以下打钻的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两米——在这个深度,40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可能完好保存,而当时火星表面的条件更接近婴儿时期的地球。

  同样为了寻找生命,今年年中,欧洲航天局将发射被称为“果汁”的探测器。它将借助行星引力加速飞行,8年后到达木星,对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3枚冰封星球进行探测,收集其冰盖之下的海洋、表面及内部信息,以期发现支持生命孕育的线索。

  除了行星及其卫星,一系列小天体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项目也将在今年展开。9月26日到10月1日,当近地小行星Dimorphos及其双星系统以1100万千米左右的近距离飞掠地球时,2021年11月升空的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探测器“飞镖”将撞向这一小行星,以探索人为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方式。这是人类第一次以“撞开”近地小行星为目的的行星防御演习任务。其任务实施效果,将由“飞镖”携带的拍照立方星、陆基天文望远镜及将于2024年重访该小行星的欧洲航天局“赫拉”号探测器共同评估。

  同样于去年发射升空的“露西”号探测器,正在沿着一条精妙设计的轨道奔赴外太阳系。按照NASA科学家设计的精妙轨道,它将在未来12年里先后探访1颗主带小行星、4颗位于日木L4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颗卫星,以及2颗位于日木L5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

  NASA还打算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神秘的巨型小行星——“灵神星”。不同于其他石质或冰质天体,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241千米,似乎主要由镍和铁构成,与地核中存在的元素相同。鉴于目前的科学仪器难以无限接近地球内部,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该小行星的勘测进一步了解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起源与演化。探测器将于2026年抵达目的地,进行为期21个月的近距离考察。

  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有的已经实施。这些任务发射的探测器将载着人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追问,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求索。(据《中国国家天文》)

  笔墨紧随时代,丹心许党报国,作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

  9月15日,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气象观测专项计划(“海燕计划”)2022年西南气象观测试验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同时出台《海燕计划

  针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的天文教育背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张丽透露,天文科教联盟将建立规范化、职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天文教师教学水平。

  15日上午,以“创新·合作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陕西杨凌开幕。

  对接会以“百企联动,百日在线”的方式举行,旨在打造海外高水平人才、优秀外籍青年人才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直通车”,围绕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对接国际高端资源的国际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知识为公众熟知和掌握,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在国之重器“深海一号”VR体验展区,观众可以体验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海一号”VR设备,身临其境地观看和体会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造全过程。

  前不久,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从分享北斗系统建设成果,到抗疫设备走出国门,中国坚持与各国共享成果和发展机遇,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聚焦前沿,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凝聚合力,才能激发服务贸易更大潜能。

  过去,人们常把科普视为一种“副业”,科研人员做科普曾被误解为“不务正业”“科研做不下去才转行做科普”。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刊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大规模负碳减排技术若推迟至2060年实施,可能将削弱该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甚至可能加剧全球粮食危机。

  202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2年)》。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一艘清同治年间的木质帆船,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在前期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相关出水文物。

  15日上午,以“创新·合作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陕西杨凌开幕。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刊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大规模负碳减排技术若推迟至2060年实施,可能将削弱该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甚至可能加剧全球粮食危机。

  这一发现引燃了天文学界搜寻第二个太阳系的热情,自此,系外行星探测正式拉开了序幕。

  “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是挺进深海油气开发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整套系统目前运行状态良好,水下气井产量达到设计目标。我国水下生产系统依赖进口,设备应用面临采办周期长、采购价格高、维修保养难等问题,制约着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12月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的东北部地区,随后对着陆点附近的月表物质进行了采样并成功月壤样品带回地球。

  工厂级5G全连接工厂建设,着重跨车间跨层级互联互通、场景的深度和系统化应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能力建设。“要通过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5G全连接工厂,从‘县县通’到‘厂厂用’,进一步带动投资、刺激消费、畅通循环、促进转型。